艾灸注意事項:濕熱體質如何調理及謹慎施灸
導讀:對于青春痘,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青春痘,顧名思義,是青春的專利,可為什么有些人到了四五十歲還在長呢?這就涉及中醫體質學上的另一種體質——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是體內水液代謝出現障礙,造成水濕內停的同時由于各種原因體內產生過多的熱量而成為火邪。
體內產生過多的熱量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這種熱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反而煎熬著體內的水液,使之變得更加黏稠,滯留在身體各部,阻塞氣血的循環,妨礙臟腑的工作。
濕熱體質的經絡調養以清熱、化濕為基礎,適合采用按摩、針刺等方法,大多不適合用艾灸。
清利肝膽濕熱的穴位有太沖穴、丘墟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除上述穴位外,胸脅滿悶、厭食腹脹、口苦犯嘔者可加外關穴、中脘穴、支溝穴;黃疸者可加肝俞穴、膽俞穴;陰部瘙癢者、濕疹者可加蠡溝穴;女子帶下黃臭者可加帶脈穴、蠡溝穴、三陰交穴;膽囊炎者可加膽俞穴、膽囊穴。
【免責忠告】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