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拔罐療法的神秘面紗
導讀:揭開拔罐療法的神秘面紗
隨著人們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不少人都抱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想法,經常到按摩店拔火罐。但又有多少人理解,拔火罐除了可以祛濕之外,其實還可以用于治療身體上的其他小毛病呢?為此,記者特地采訪到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正骨理傷室主治醫師陳磊,為大家揭開拔罐療法的神秘面紗。
指導專家
陳 磊
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正骨理傷室主治醫師
拔罐疏通臟腑氣血
陳磊介紹,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借助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于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拔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瘀血,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現象。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它可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同時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而臨床上常用的拔罐部位是人體背部的膀胱經,因其對應了五臟六腑的反射區,所以治療范圍甚廣。只要針對身上出現的小毛病,再找準穴位,就可疏通對應臟腑的氣血,達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感冒、秋乏皆能治
生活中,很多人對于拔罐療法的認識還停留在“祛濕”的層面上,對此,陳磊表示,“古代醫家在治療膿腫時,經常用它來吸血排膿。后來,其治療范圍又再擴大,應用于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以初秋的常見病為例,‘秋乏’、感冒以及腹瀉、便秘等胃腸道疾病也可用拔罐療法治療。”
秋乏
暑天結束后,早晚溫差增大,且秋高氣爽,但是身體會出現各種不適,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癥狀就會出現,機體也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當“秋乏”揮之不去時,不妨試試在肺俞穴(取穴時一般采用俯臥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指寬處)、腎俞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二指寬處)等部位做“走罐”或者“閃罐”手法。但以上手法需要由專業人員進行,老人在家中切勿胡亂操作。
感冒
秋天氣候變化異常,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發季節。21nx.com特別是當環境通風不好時,感冒容易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老人、小孩更是秋季感冒的易感人群。
在感冒早期,可用大椎穴(取穴時低頭正坐,該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肺俞穴、風門穴(風門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與第三胸椎間的中心,旁開二指寬處)等穴位進行拔罐療法。
胃腸不適
每逢入秋,很多老人都會開始各種進補,務求在寒冬來臨前貼好“秋膘”。但老人本來就消化功能欠佳,如果進食太多補品,胃腸道會不勝負荷,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等不適。
此時,可選擇脾俞穴、胃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指寬處)、大腸俞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二指寬處)和天樞穴(臍中旁開2寸)來拔罐。
留罐時間不宜過長
陳磊提醒,拔罐也有不少注意事項,尤其是有糖尿病的老人,“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人的“留罐”時間在10分鐘左右,但糖友“留罐”5分鐘就足夠了,以免造成皮膚破損。而在拔罐時,同樣要做好保暖措施,上好罐后,立即用毛巾蓋好裸露部位。但有血壓不穩,或者低血糖的老人,就最好不要拔罐了。最后,如果對拔罐的手法不熟悉的人,也不能自行胡亂拔罐。
【免責忠告】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
穴位療法治百病>>
-
高清圖
腰背疼、腰椎間盤突出,不用求人
腰背疼、腰椎間盤突出,不用求人,自己敲打一個穴位就搞定
-
高清圖
艾灸的16個核心問答,全掌握了,你
艾灸的16個核心問答,全掌握了,你就是艾灸高手!
-
高清圖
一根棉簽解決身上各種酸痛,只要
酸痛一根棉簽就能解決,根本用不著麻煩醫生。
-
高清圖
“火”在肺里:咳嗽;“火”在肝里
-
高清圖
夜尿頻多怎么辦 艾灸中極穴巧
艾灸中極穴 巧治老年人夜尿頻多
-
高清圖
睡不安穩、晚上睡覺多夢怎么辦
睡不安穩/睡覺多夢,穴位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