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溪穴
導讀:陽溪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有緩解治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頭痛、耳聾耳鳴、便秘等作用,陽溪穴的位置:拇指伸肌腱與拇指短肌腱之間的凹陷中,詳見本文圖解陽溪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陽溪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陽溪穴的位置】
陽溪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 陽溪穴位于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處于拇指伸肌腱與拇指短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3秒鐘取穴】手掌側放,大拇指伸直向上翹起,腕背橈側有一凹陷處即是。
【取穴技巧】在手腕背側,當手拇指伸直上翹時,在拇短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解剖】當拇短、長伸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的腕背支;布有橈神經淺支。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腱。皮膚由橈神經淺支分布。皮下組織較疏松,有橈動脈的背支經過。手背深筋膜在腕背側增厚形成腕背側韌帶,針穿該韌帶在拇短、長伸肌腱之間達橈側腕長伸肌腱背側。以上該穴三?。欤┚兄鸽烨?,并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陽溪穴】經穴名。屬手陽明大腸經。出《靈樞。本輸》。經(火)穴。別名:中魁穴。
(1)“陽”,即熱,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溪”,路徑。形似小溪,故名“陽溪”。
(2)“中”,與旁相對,正也,指本穴氣血運行的路線是大腸之正經。“魁”,首也,與尾相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首為陽,尾為陰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腸本經輸送陽熱之氣。
【穴義】大腸經氣血在此吸熱蒸升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吸收天部之熱并向天部提供水濕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
【運動規律】穴內經氣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陽溪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頭痛、耳鳴、耳聾、牙齒痛、結膜炎、瘧疾、腱鞘炎、半身不遂、目赤腫痛、熱病心煩等。
【功效】平肝潛陽、通利關節、舒經活絡、清熱散風
【穴位配伍】陽溪穴配上星穴、二間穴,適用于目痛;陽溪穴配迎香穴、印堂穴,適用于鼻炎。
耳聾配伍穴位:聽宮穴、下關穴、太沖穴、陽溪穴
疾病概述:聽覺系統的傳音、感音功能異常所致聽覺障礙或聽力減退,輕者為“重聽”,在一般情況下,能聽到對方提高的講話聲;重者為耳聾,聽不清或聽不到外界聲音。
按摩順序與技法:輕輕按壓聽宮穴3分鐘,首先將四指并攏輕輕放置于耳前的聽宮穴和下關穴,輕輕按摩1分鐘,接著按摩腳部的太沖穴,最后按摩手部的陽溪穴。
頭痛配伍穴位:太陽穴、眉沖穴、曲差穴、陽溪穴
中風配伍穴位:水溝穴、百會穴、風池穴、十宣穴、陽溪穴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腱鞘炎、中風半身不遂、腕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你是否曾經因為頭痛而輾轉難眠?是否曾經耳朵內部總在轟隆轟降地響,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否曾經因為運動過度,或者頻繁使用電腦,導致手腕疼痛不已?如果你有這些毛病的話,可以經常按摩陽溪穴。
【養生保健】陽溪是補陽氣、提精神的要穴。頭痛發作時,以拇指指腹按壓陽溪半分鐘以上,頭痛會迅速得到緩解。陽溪最善通經活絡。經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此穴,每次1-3分鐘,可以有效防治腦中風和高燒不退等癥。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而后溫灸,熱則瀉針出氣。
【經穴用法】推拿:點按法、揉法
【特效按摩】一幕指指腹按壓陽溪穴半分鐘以上,可以迅速緩解頭痛。經常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陽溪穴,每次1~3分鐘,可以有效的防治腦中風和高燒不退等癥狀。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陽溪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療咽部及口腔疾病。(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并作圈狀按摩。)。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日一次,可改善目赤腫痛、牙痛、腰痛等疾病。
【刮痧療法】用角刮法從上向下刮拭陽溪穴,力度稍重,出痧為度,可緩解發熱無汗、頭痛、牙痛等。
【刺灸療法】直刺0.5~0.8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