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池穴
導讀:風池穴歸屬足少陽膽經,有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改善頸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頭痛等作用;風池穴的位置:枕骨下方的兩側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風池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風池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風池穴的位置】
風池穴的準確位置:在后腦勺、后枕部兩側入發際一寸的凹陷中。簡易取穴方法: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兩邊,輕輕的滑動,到后枕部有明顯的兩個凹陷就是風池穴。風池穴對鼻炎的治療作用還是很不錯的。它對近視眼、鼻炎舌頭病、咽喉病、中風不能講話都有很好的作用。對風池穴按揉捏,向深層用力。對捏法,揉兩百次。在風池穴的位置把頭發消消毒,或者把頭發洗干凈,在風池穴的地方進行敲打,每天敲打個兩三分鐘。詳情點擊:治療鼻炎的穴位按摩及偏方》》
【取穴方法】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在脖子與發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即:風池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風池穴的準確位置是在入后發際一寸,最簡單的取穴方法就是把我們的手大拇指、中指放在頭的枕部兩側,輕輕的往下滑動,這樣就會感覺到兩邊有個窩窩,這就是風池穴
【穴位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風池穴 Fēngchí(GB20),經穴名。出《靈樞。熱病》。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之會。別名:熱府穴。
【穴位含義】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
(1)”風池穴”。“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輸散于頭頸各部,故名“風池穴”。
(2)“熱府穴”。“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風池穴位的作用功效】
1、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改善頸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頭痛等。(特別推薦:小編多次自已按摩按揉過該穴位,確實有明顯的作用。)
2、治療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
3、緩解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失眠、宿醉等
【作用功效】祛風解毒、通利宮竅
【風池穴位配伍】風池穴配合谷穴、絲竹空穴緩解治療偏正頭痛;風池穴配百會穴、太沖穴、水溝穴、足三里穴、十宣穴緩解治療中風;風池穴配腦戶穴、玉枕穴、風府穴、上星穴緩解治療目痛不能視。
【臨床應用】針刺風池穴、完骨穴可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軟組織的緊張,可通經絡、和氣血,使通則不痛,達到迅速止痛的目的。從臨床觀察可見,針刺治療頭痛行之有效,多數患者在第一次針刺后疼痛即可明顯減輕,治療4個療程后,治愈率達63.89%,因此,以針刺風池穴、完骨穴為主治療緊張型頭痛療效肯定,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日常保健】風池穴是治療頭面部五官疾病的重要穴位,因此除了眼睛疾病以外,對鼻炎、耳鳴、咽痛等有一定作用;還常用于防治頸椎病,特別是頸肩部肌肉僵硬、落枕,或伴有頭暈頭痛者;此外,上下摩擦風池穴有祛風散寒的作用,能有效防治發燒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按摩手法:兩拇指持續往上點按,或快速上下擦動。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風池穴最好用大拇指跟中指對著來捏。捏、拿、揉都可以的,也可以兩個手同時按揉的或者用皮膚針對準位置,自己來敲的,如果揉風池穴一般的就是在100次左右。詳見點擊:治療頭痛的穴位》》
穴位按摩手法:用大拇指中指一邊一個,來回捏揉,也 可以用食指放在風池穴上,加強力度,另一只手按著頭,起到固定免得在按摩的過程中,頭來回的晃動。也可以用梅花針在兩邊來回的敲打,一般敲打三五分鐘就可 以了;自己也可以用按壓法,把四根手指頭放在自己的頭頂兩邊,大拇指按到風池穴,用大拇指來回的按揉。也可以用四個手指頭,變成爪形,撮到一起,叩打風池 穴,這樣可以去風寒,去風熱,而且還能清醒五官。詳見點擊:治療感冒的穴位》》
劇烈運動引起的排汗不建議揉風池穴,因為此時是人體正常的排毒階段。
【針灸療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