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穴
導讀:天府穴歸屬手太陰肺經穴,有緩解治療支氣管炎、咳嗽、喘息、上臂前外側痛等作用,天府穴的位置:腋前紋頭下3寸處,詳見本文圖解天府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天府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位于人體臂內側面,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凹陷處。 當腋前紋頭與肘橫紋尺側端連線上1/3折點的外方。
【取穴方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側處是穴。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二頭肌長頭;穴區淺層有頭靜脈經過和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肱動脈和肱靜脈的分支及肌皮神經。
【層次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肱二頭肌外側溝內頭靜脈外后方,深進肱肌。該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過,并發肌支支配該二肌。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天府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太陰肺經。
(1)天氣通于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穴屬手太陰肺經,在上臂部,故名?!饵S帝內經明堂》楊上善注:“肺為上蓋,為府藏之天,肺氣歸于此穴。”
(2)古代取此穴時,多令患者以手伸直,用鼻尖點臂上,到處是穴。而鼻屬肺竅,肺藉鼻而外通天氣,肺為人身諸氣之府,所以此穴稱為天府。
【穴位含義】輸供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于天。
【名解】天,天部也。府,府宅、門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為肺經陽氣上輸天部之門府。本穴物質由云門穴傳輸而來,和天府穴處的溫度場相比,云門穴傳來的氣血 物質溫度仍處于高位,在天府穴處氣血物質的變化仍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以陽熱之氣的形式上輸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強調穴內氣血物質的這一變化, 故名天府。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中的氣態物,其存在形式為雨狀云系,比云門穴的溫度、壓力要低,所處的天部空間層次也比云門穴的要低。
【運行規律】氣血運行分為二個方面,一是云門穴傳來的雨狀云系氣態物進一步散熱縮合冷降,化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狀云系并向俠白穴傳輸,二是隨著穴內物質的熱散,一部分氣化的陽熱之氣上升于頭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承傳肺經的氣血物質,通過熱散的方式傳遞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天之天部。
【天府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咳嗽、哮喘(氣喘)、鼻口出血、咽腫、癭氣、頭眩目暝、身腫、身重、風汗出、嗜睡、恍惚、善忘、瘧疾、肩臂痛。
【作用功效】天府穴,調理肺氣,安神定志,宣散肺邪,清肺涼血。
【臨床運用】現今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上臂痛。
【穴位配伍】天府穴配曲池穴治 臂痛。配肩髃、曲澤,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上臂疼痛;配合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鼻衄;配臑會、氣舍、間使、太沖、太溪,有行氣活血,解郁散結的作 用,主治癭氣;配天府、合谷治鼻衄;配氣舍、天府、臑會治瘤、癭氣、咽腫。配臑會、氣舍治癭瘤(《千金要方》);配合谷治鼻衄(《百癥賦》)。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而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刺方法】天府穴,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
【艾灸方法】天府穴,艾條灸5-10分鐘,天府穴,艾炷灸3-5壯。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