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門穴
導讀:章門穴歸屬足厥陰肝經,有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神疲肢倦等作用。章門穴的位置: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詳見本文圖解章門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章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章門穴的位置】
【章門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取穴方法】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穴位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有肋間動脈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右側當肝臟下緣,左側當脾臟下緣。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章門穴,屬于足厥陰肝經,脾經募穴,八會穴之臟會。足厥陰少陽之會。別名:長平,脅髎,季脅,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門,季肋。
【穴位含義】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
(1)章門:章,大木材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后,此強勁風氣風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后章門名意與章門同,后是與脾經沖門穴的別稱前章門相對而言的。
(2)長平:長,長遠也。平,平坦也。長平名意指隨肝經強勁風氣揚散的脾土塵埃在此降落使腰側腹部肌肉變為平坦之狀。
(3)脅髎:脅,指穴在脅部。髎,孔隙之意。脅髎名意指隨肝經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由脅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脅:季脅,小脅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無它意。
(5)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點墨尋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來自該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為天部的脾土塵埃歸降之處,故為脾經募穴。
(7)臟會:臟,指五臟的各種氣血物質也。會,會合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弱小風氣,此弱小風氣中包含有五臟特性的五種氣血物質,有屬腎的水、屬脾的土,還有其它臟腑傳來的各種精微,為五臟氣血的混合之物,故為臟會。
(8)足厥陰少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還有膽經輒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濕之氣,故為足厥陰少陽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后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固土。
【章門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疾病】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腰脊痛。
【此穴為臟會穴,統治五臟疾病】
(1)消化系統疾?。合涣?,腹痛腹脹,腸炎泄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
(2)其他疾?。焊哐獕?,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臨床運用】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章門穴主要用于治療脾之虛癥和肝之實癥效果較好。
【穴位配伍】章門穴配足三里穴治蕁麻疹、組織胺過敏癥;配天樞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脹、痞塊、脅痛、泄瀉、消瘦;配腎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門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陽谷穴、氣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腎炎。
配梁門、足三里治腹脹;配內關、陰陵泉治胸脅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嘔吐 (《腧穴學》)。
配足三里、梁門,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脹。
配內關、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主治嘔吐。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刺灸法】章門穴,斜刺0.5~0.8寸;可灸。
【敲打章門穴】可以增加膽汁分泌,膽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強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還是脾經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這個穴位可以清肝火補脾。此穴還可以用灸法:艾灶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按摩保健】用雙手手指指端按壓章門穴位,并且做環狀運動。每日2次,每次2分鐘。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