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髎穴
導讀:下髎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治療腰痛、腹痛、便秘、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作用;下髎穴的位置: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后孔處,詳見本文圖解下髎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下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下髎穴的位置】
【下髎穴的位置】位于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后孔處。
【穴位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動、靜脈分支;當第四骶神經后支通過處。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下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名解】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穴位含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證基本相同,其功用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時當按不同情形對證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調節的經水量大,用時當為體表大寒或體內大熱之狀,而下髎調節的經水量最小,用時當為體表微寒或體內微熱之狀。余類推。
【下髎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腰痛、腹痛、便秘、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痛,陰癢、小便不利、腰骶痛等;還可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炎、盆腔炎、下肢癱瘓等。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礙等。
【穴位配伍】下髎穴配氣海穴治療腹痛;配筑賓穴、太溪穴治療痛經;配風市穴、昆侖穴治療腰痛、下肢痿痹;配足三里、天樞主治泄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按摩手法】下髎穴,最好采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里面去,來刺激里面的臟腑。
【針刺方法】下髎穴,直刺1-1.5寸。
【艾灸方法】下髎穴,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