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陰穴
導讀:至陰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緩解治療頭痛、目痛、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等作用,至陰穴的位置: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詳見本文圖解至陰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至陰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至陰穴的位置】
【至陰穴的位置】至陰穴位于人體的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剖】有趾背動脈及趾跖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至陰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井(金)穴。
【穴義】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
(1)至陰。至,極也。陰,寒也,水也。至陰名意指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它位于人體的最下部,是人體寒濕水氣到達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
(2)膀胱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與體內相通,為膀胱經體內與體表的氣血交換處,故為膀胱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主要是體內輸出的溫熱水氣,出體表后散熱而涼,表現出肺金之氣的秋涼特征,故其屬金。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熱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縮并交于足通谷穴。
【功能作用】散熱生氣。
【至陰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頭痛、昏厥、目痛、鼻塞、鼻出血、胞衣不下、胎位不正、月經不調、難產、滯產等。
【作用功效】至陰穴,開竅蘇厥、散熱生氣、理氣活血、正胎催產、清頭明目。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胎位不正、難產,胎盤滯留,腦溢血,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后遺癥,尿潴留,遺精,眼結膜充血,角膜白斑,鼻塞等。艾灸至陰矯正胎位,成功率較高。
【穴位配伍】至陰穴配太沖穴、百會穴治頭痛;至陰穴配隱白穴、三陰交穴、京門穴緩解治療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主穴:至陰穴;配穴:氣血虛弱者,配足三里、腎俞;氣機郁滯者,配肝俞、行間、足三里。方義:至陰為足太陽經井穴,與足少陰經相連,灸之可調理足少陰經經氣、調和沖任、調整陰陽,回轉胎位。至陰穴也是治療胎位不正的經驗穴。
【滯產】主穴:三陰交、合谷、至陰;配穴: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氣滯血瘀者加次髎、血海、太沖。方義: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三陰交為脾經腧穴又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兩穴相配可補氣行血以致胎下;至陰是足太陽經井穴,引產下行,為催產之經驗效穴。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至陰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治頭痛。
【艾灸療法】至陰穴,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20分鐘。
【針刺方法】至陰穴,1、淺刺0.2寸,局部脹痛;2、三棱針點刺放血。
孕婦期間,胎位不正,按揉至陰穴(足太陽膀胱經上最后一個穴位,在足小指外側的指甲角上),至陰穴可以用灸的方法進行熱刺激,可以起到轉胎順產的作用,當然是在胎領比較大了以后。用艾條溫和灸至陰穴5~20分鐘,每天一次,可改善胎位不正。
【日常保健】艾灸治療胎位不正的最佳時機為第30至34周。艾灸至陰穴,孕婦自覺胎動較前增加,艾灸后,胎動次數會增加,此時輔以膝胸臥位,即孕婦排空膀 胱,松解褲帶,跪在床上,兩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開,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貼床面,腹部懸空,臀部抬起,頭轉向一側,兩臂屈肘,手放于頭的一側,每天2次, 每次15分鐘。此法利用孕婦臀部抬高,使胎臀退出骨盆,借助胎兒重心改變,可使胎位糾正。艾灸配合膝胸臥位4-5次大多數可糾正胎位,且簡便安全,很受孕 婦歡迎。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