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穴
導讀:大都穴歸屬足太陰脾經,有緩解治療腹脹、嘔吐、便秘等作用,大都穴的位置:足大趾本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大都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大都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大都穴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位于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穴位解剖】在拇展肌止點;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大都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滎(火)穴。 足太陰經所溜為“滎”。滎穴,屬火。別名:太都穴。
【穴義】脾經的生發之氣在此聚集。
【名解】
(1)大都。大,穴內氣血場的范圍大也。都,都市也,物質的集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氣血物質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生發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如都市之物質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與大都同,太,通大。
(2)脾經滎。滎,極小的水流。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脾土生發之氣,富含水濕,至本穴后部分水濕之氣散熱冷降歸地,所降之水也小,故為脾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氣化之氣,至本穴后為散熱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上炎于天,體現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屬火。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水濕云氣聚集本穴后以橫行的風氣傳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散發脾熱。
【大都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腹脹、嘔吐、胃痛、泄瀉、便秘、手足逆冷、熱病無汗等
【作用功效】大都穴,散發脾熱。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腹脹、嘔吐、便秘。
【古代記述】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腹脹胸滿,胃心痛,食不化,嘔逆,大便難,諸下利,腰痛,身重骨痛,瘧不知所苦,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饑則煩心,飽則眩,卒得中風。
【穴位配伍】大都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脹。
【方法實例】
(1)胃心痛:大都、太白。
(2)諸下利:大都、商丘、陰陵泉。
(3)熱病汗不出:大都、經渠。
(4)暴泄:大都,昆侖、期門、陰陵泉、中脘。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大都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大都穴,艾條灸5-10分鐘,大都穴,艾炷灸3-5壯。
【知識補充】大都穴對于老年人來講是個補鈣的要穴,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腰腿痛。有頸椎病的人也要常揉大都。有的老年人每晚都會抽筋,最可能的情 況是:脾經堵塞,鈣無法吸收,可以通過每天按摩脾經大都穴、商丘穴兩穴各三分鐘。一般情況三天后腿抽筋即可消失。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