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穴
導讀:公孫穴歸屬足太陰脾經,有緩解治療腹脹、胃痛、腸鳴、胸悶、心痛、腳氣等作用,公孫穴的位置: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詳見本文圖解公孫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公孫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公孫穴的位置】
【公孫穴的位置】位于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及跗內側動脈。
【取穴技巧】在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第1跖趾關節)內側,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緣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公孫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沖脈。
(1)公孫穴。“公孫”,公之輩與孫之輩也,言穴內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系也。脾經物質五行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該穴名意指 本穴物質為脾經與沖脈的氣血相會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來源于二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沖脈高溫經水。沖脈的 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后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濕風氣,故名。(沖脈為經脈之海,其特點是“主滲灌溪谷”,其來源是位于人體重力 場中心部的高溫區胞宮,故其氣血物質溫壓較高。而本穴位處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場的制約下,沖脈流行至公孫的物質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沖脈的體內經 脈,故沖脈氣血出公孫后會急速氣化。
(2)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其運行為橫向輸散脾胃二經,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穴。
(3)沖脈足太陰之會。理同公孫名解。
【穴位含義】脾經與沖脈的氣血相會后在此化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富含水濕的風氣。
【運行規律】循脾經上傳商丘穴及傳于胃經。
【功能作用】以水濕風氣的形式運化脾經之氣。
【公孫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泄瀉、痢疾、心煩、失眠、腹脹、食不化、腳氣、足踝痛、月經不調、顏面水腫等。
【功效作用】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
【古代記述】久瘧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善嘔,痰壅胸膈,腸鳴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鼓脹,霍亂,心痛,脾冷胃痛,脅脹,脅痛,食不化,腸風下血,足心熱或痛,癇疾。
【近人報道】頭暈,胸痛,心悸,下腹部痙攣,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腸炎,痛經,胎盤滯留,足趾麻痛。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急慢性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癥等。
【公孫穴位配伍】
(1)公孫穴配豐隆穴、膻中穴、中魁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要治嘔吐、眩暈;
(2)公孫穴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積的作用,主要治胃脘脹痛;
(4)公孫穴配束骨穴、八風穴,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7)公孫穴配滑肉門穴、三陰交穴、腎俞穴、命門穴,治月經不調。
(8)公孫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主治胃脘脹痛;公孫穴配豐隆穴、膻中穴主治嘔吐、眩暈;
(9)公孫穴配合天樞穴、梁丘穴、豐隆穴,針刺得氣,平補平瀉,天樞加電針,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治療單純性肥胖;
(10)公孫穴配合谷穴、內關穴,針刺得氣,用電針治療儀分別連接于雙側同名穴,每次20分鐘,10-20天為一療程,治原發性低血壓。
【文獻摘錄】
《甲乙經》:“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己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
《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后一寸”;
《醫學入門》:“太白后一寸陷中”;
《循經考穴編》:“赤白肉際。”
《標幽賦》:“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內按壓公孫穴,以有酸脹感為宜,可輔助治療腹脹、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癥。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公孫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改善腹痛。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公孫穴5~20分鐘,每日一次,可治療嘔吐、水腫、胃痛等。
【針灸療法】公孫穴,直刺0.5-1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