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舍穴
導讀:府舍穴歸屬足太陰脾經,有緩解治療腹痛、疝氣等作用。府舍穴的位置具: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處,詳見本文圖解府舍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府舍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府舍穴的位置】
【府舍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處。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穴位解剖】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府舍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足厥陰、陰維之會。
【穴位含義】臟腑中的陰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經。
(1)“府舍穴”。“府”,臟腑也。“舍”,來源之意。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源于體內臟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于臟腑,故名。
(2)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有體內陰維脈外傳的水液和沖門穴傳來的風氣,沖門穴傳來的風氣又同合于厥陰肝經氣血之性,故本穴為足太陰陰維 厥陰之會。(《難經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根據經文所言在此作進一步的分析。陰維陽維之脈有對人體全身氣 血的維絡作用,其特點是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溢是滿溢的溢,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是滿溢外流的氣血。蓄是儲蓄的蓄,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儲蓄之狀。環 流,指物質循人體的各個不同層次循環流動。灌溉,指物質對它部輸送。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及其特性作如下的歸納:陰維脈陽維脈的 氣血物質為人體各經滿溢外流的氣血,陰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水液,陽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氣體,水液和氣體在陰陽維脈中是存儲之狀。而在三焦內部,各個臟器外 溢的水液它會因三焦包膜的約束而存在于三焦內,這樣,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三焦內的水液會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達到了腹部內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則循腹 部的內外通孔溢向體表,而本穴正是三焦與體表相通的通孔,故體內三焦中的水液會流向本穴的體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陰與陰維交會之處。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水液由腹內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潤脾之燥,生發脾氣。
【府舍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腹脹、腹痛、腹股溝痛、疝氣、積聚、痞塊等。
【功效作用】府舍穴潤脾之燥、生發脾氣、順其通便、緩急止痛
【穴位配伍】府舍穴配氣海穴 治腹痛;府舍穴配天樞穴,可以治便秘;府舍穴配關元穴、中極穴,可以治附件炎、腸炎。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或先瀉后補,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府舍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以緩解腹股溝痛。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府舍穴5~20分鐘,每日一次,可以改善腹脹、腹痛。
【針灸療法】府舍穴,直刺0.5-1寸。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