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闕穴
導讀: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歸屬任脈。有使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等作用。神闕穴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里呢,怎么找?詳見本文圖解神闕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神闕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神闕穴的位置】
【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穴位解剖】在臍窩正中,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神闕穴】 Shén què(RN8),位于臍正中。歸屬:任脈, 出處:《針灸甲乙經》。見《外臺秘要》?!蹲C治準繩》:“按臍為神闕穴,禁針之所。”別名:臍中、神闕穴、命蒂、氣合(舍)、環谷、維會、生門。
【穴位含義】人體與生俱來的先天標記。
【補充】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后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煉者把二穴稱為水火之官。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
(1)“神闕穴”。“神”,尊也、上也、長也,指父母或先天。“闕”,牌坊也。該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標記。
【詳解】“神”,神氣;“闕”,原意為門樓、牌樓。神闕意指神氣通行的門戶?!独逭茨σg》:“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穴當臍窩之中,故又稱“臍中”、“命蒂”、“生門”。
(2)“臍中”、“臍孔”。指本穴位置在臍中。
(3)“氣合”。“氣”,氣態物也。“合”,會合也。氣合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會合。本穴為人體體表重力場的中心,對人體中的外表物質有強大的收引作用,任脈之氣至此后皆縮合而降,故名“氣合穴”。
(4)“氣舍”。“氣”,氣態物也。“舍”,來源也。氣舍穴名意指本穴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來源之處。本穴為人體體表重力場的中心部位,由于人體引力場的作用,體表的氣血物質在此皆為縮合變化,但本穴氣血并非全部縮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氣循任脈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氣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重要來源,故名“氣舍穴”。
(5)“氣寺”。“氣”,氣態物也。“寺”,寺院也。氣寺名意指本穴為任脈之氣的聚集之地。
(6)“維會”。“維”,維持也。“會”,會合也。維會名意指促使任脈氣血在此會合的作用。理同氣合名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結也。命蒂名意指本穴為胎兒與母體相連的性命紐帶。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冷縮后由天部歸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收降濁氣。
【神闕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疾病】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
(1)能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癥等有獨特的療效。
(2)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慢性腸炎、泄痢脫肛、中風脫癥有很好的療效。
【作用功效】神闕穴,溫陽救逆、利水固脫。
【神闕穴位配伍】神闕穴配關元穴 (均灸)治泄瀉 (《針灸資生經》;神闕穴配百會穴、膀胱俞穴治脫肛 (《針灸集成》;神闕穴配石門穴 (灸)治水腫、小便不利 (《腧穴學》)。
神闕穴配關元穴,有溫補腎陽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腸鳴腹痛。
神闕穴配百會穴、膀胱俞穴,有升陽舉陷,回陽固脫的作用,主治脫肛。
神闕穴配石門穴,有溫陽利水,通經行氣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
神闕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我們知道,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狀態。嬰兒脫體后,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人體一旦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應站,人體的百脈氣血就隨時得以自動調節,人體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灸之,熱則涼藥敷之。
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針,多用艾條灸或艾炷隔鹽灸
神闕穴的按摩方法有四: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于肚臍,順時針揉轉,每次360下。
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松,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其三是意守法:放松,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于神闕,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其四是手指按在肚臍眼上,不要任何揉動,根據自己的舒適程度調節按力大小。按壓時平心精氣,把意念集中在肚臍眼上,數自己的呼吸數,100次就夠了,一天一次。
按摩神闕穴時要求動作和緩,力度適中,以腹部發熱、無不適感為宜,按摩范圍以神闕穴為中心,逐漸擴大至整個腹部,可以在早起和晚睡前進行。但腹部有急性炎癥、惡性腫瘤的患者不能采用此法。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