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穴
導讀:水分穴歸屬任脈,有治療腹瀉、浮腫水腫、腹水(腹積水)等作用。水分穴的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詳見本文圖解水分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水分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水分穴的位置】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即:肚臍上一拇指寬處)。采用仰臥取穴.
【快速取穴】取仰臥位,在上腹部,將神闕與胸劍結合點連線進行8等分,在連線的下1/8與7/8交點處,按壓有酸脹感(圖①)。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穴區內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有肋間神經與腹壁上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水分穴 Shuǐ fēn(RN9),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任脈,別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
【穴位含義】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1)“水分穴”。“水”,地部水液也。“分”,分開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質神闕穴傳來的冷降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與該穴同。
(2)“中守穴”。“中”,與外相對,指中間。“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循腹正中線的任脈下行。本穴物質為神闕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由于地球重力場的作用,經水循任脈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經脈道路中間有關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穴”。
(3)“中管穴”。“中”,中間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大部分循任脈向下流行。本穴為任脈氣血由氣向液的轉化之地,轉化后的液態物則循任脈道路向下而流,任脈如同經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大部分循任脈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脈之外。
【功能作用】分流水濕。
【水分穴位的作用功效】
1、治療水腫、小便不通、尿路感染、腹痛、反胃、吐食等;
2、緩解治療腹瀉、腹水(腹積水)、腹脹、腸鳴、泄瀉、翻胃、小兒陷囟、腰脊強急等。
【作用功效】健脾化濕、利水消腫。
【水分穴位配伍】水分穴配天樞穴、地機穴治腹水;水分穴配內關穴治反胃嘔吐;水分穴配中封穴、曲泉穴治臍痛;水分穴配脾俞穴、三陰交穴治浮腫;水分穴配天樞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有調和氣血,健運脾胃的作用,主治繞臍痛,腹瀉,納呆;水分穴配氣海穴,有行氣利水的作用,主治氣滯水腫。
【文獻摘要】《外臺》引甄權云:主水病腹腫,孕婦不可灸;《銅人》:若水病灸之大良,或灸七壯至百壯止。禁不可刺,針,水盡即斃;《聚英》: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通之灸之,熱則水針。
【刺法療法】直刺0.5 - 1.0寸。
【艾灸療法】艾炷灸3~7壯,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方法】以指腹向下按壓后放松,如此反復進行?;蛞运闹讣邪磯捍搜?,同時有規律地呼吸。
【按摩作用】經常按摩水分穴可達到將益肺,健脾補腎、疏通任脈、利水化濕、消腫集于一體的功效。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