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海穴
導讀:氣海穴歸屬任脈,有治療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癥、兒童發育不良等作用。氣海穴的位置:肚臍下兩指寬處。詳見本文圖解氣海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氣海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氣海穴的位置】
【氣海穴】位于人體下腹部,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肚臍下兩指寬處。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氣海穴。氣海穴又稱丹田,有種說法叫:氣沉丹田。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從肚臍向下量約1.5寸處,按壓有酸脹感。
【快速取穴】仰臥位,先取關元穴,在關元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明顯的酸脹感(圖②)。
【穴位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氣海穴 Qì hǎi(RN6),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任脈。盲之原穴。別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氣澤穴,膊胦穴,季胦穴;下氣海。
【穴位含義】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后氣化脹散。
(1)“氣海穴”。“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后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后,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穴”。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2)“脖胦穴”。“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循腹正中線而行。
(3)“丹田穴”。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腹部為丹田,故名“丹田穴”。
(4)“下肓穴”。“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脂類物質。下肓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隨水氣的脹散而輸向人體各部。
(5)“下言穴”。“下”,下部也。“言”,肺之聲也。下言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性水氣。
(6)“膊胦穴”。“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7)“季胦穴”。“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脈的強勁之氣由此亦會輸向氣血較少季肋部位。
《針灸資生經》:“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因與胸中氣海(上氣海)相對,故又名“下氣海”。穴居腹部,為生氣之海。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功能作用】生發陽氣。
【氣海穴位的作用功效】
治療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
【作用功效】氣海穴,補氣益腎、澀精固本。
【氣海穴位配伍】氣海穴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氣海穴配關元穴治產后惡露不止;氣海穴配灸關元穴、膏肓穴、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氣海穴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 氣海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氣海穴配中極穴、帶脈穴、腎俞穴、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針灸大成》); 氣海穴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經少、下腹痛(《腧穴學》)。氣海穴配關元穴、陰陵泉穴、大敦穴、行間穴,有行氣通經,清熱除濕的作用,主治小便淋瀝不盡,少腹脹痛,黃白帶下。
【文獻摘要】
《普濟》: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后宜補之。灸百壯。今附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一切氣疾,久不瘥皆灸之。
《圖翼》:孕婦不可灸。
《圖翼》:昔柳公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
關元穴的位置:位于肚臍眼正中下三寸;氣海穴的準確位置:位于肚臍正中下一寸半。治療老年人五更泄,最好用艾灸法,一個穴位灸個三分鐘左右或者上下不停的灸法,灸個五分鐘,一天灸個一到兩次都可以。也可以直接的用掌根按揉,這樣可以把關元穴和氣海穴一起按揉,省時又省力,還達到了治療目的,一般揉個五分鐘就可以。詳見點擊:緩解治療腹瀉的穴位》》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為元氣聚集之處,只可補不可泄。
【按摩的手法】先以右掌心緊貼于氣海穴的位置,照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用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 100—200次,按摩至有熱感,即有效果。氣海穴是一個保健穴位,對男女都有好的保健作用。常用艾火灸之,可治百病,可長生久視。
針灸保?。簹夂J轻樉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氣海溫和灸、氣海隔姜灸和氣海附子灸等。
1、氣海穴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后,在距氣海穴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2、氣海穴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鮮姜一片,用針穿刺數個針孔,覆蓋在氣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點燃施灸。每次3~5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3、氣海穴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間用針刺數個針孔,放在氣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或稍有紅暈為度。每次3~5壯,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現代也常用溫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后放在氣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鐘,每天1次,10天為一灸程。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長期應用。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