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溜穴
導讀:復溜穴歸屬足少陰腎經,有緩解治療腎炎、腹脹、腸鳴、水腫、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尿路感染等作用,復溜穴的位置:跟腱的前方,詳見本文圖解復溜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復溜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復溜穴的位置】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取穴方法】坐位或仰臥位,由內踝尖向上量約2橫指(即2寸),交信穴后0.5寸的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一支。該神經自股三角內下降,經其尖進入股管。在該管的下端,與膝最上動脈共同穿股收肌腱板,離開該管;繼在膝內側縫匠肌和股薄肌之間,穿深筋膜,伴大隱表脈下降至小腿內側,至小腿下三分處,分為二支:一支繼續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內踝;另一支經內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內側緣。隱神經可與腓淺神經的足背內皮神經結合。上述的趾長屈肌和脛骨后肌等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復溜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少陰腎經。經(金)穴。別名:昌陽、伏白、外命。
【穴位含義】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
(1)“復溜穴”。“復”,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復溜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輸來的寒濕水氣,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熱而蒸升,氣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復溜穴”。
(2)“伏白”。“伏”,隱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氣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熱溜散的水氣隱伏著肺金之氣的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在本穴吸熱后溫度上升而變為肺金之性的涼濕之氣,故名“伏白”。
(3)“昌陽”。“昌”,昌盛繁榮也。“陽”,陽氣也。昌陽名意指腎經陽氣至本穴后才變為昌盛繁榮之狀。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在本穴吸熱后變為了天部的陽氣,腎經陽氣在此變得繁榮昌盛,故名“昌陽”。
(4)“腎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經過本穴動而不居,故為腎經經穴。
(5)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腎經的天部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其屬金。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
【運行規律】散熱后循腎經橫傳于交信穴。
【功能作用】補腎益氣。
【復溜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腎炎、腹脹、腸鳴、水腫、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尿道炎、尿路感染、更年期綜合征、精力衰退等
【作用功效】補腎益陰,溫陽利水。
【臨床應用】現代醫學常用于醫治消化系統疾病,如痢疾、泄瀉、便秘;五官科疾病,如耳鳴、耳聾、青盲、暴盲、近視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尿路感染、腎炎、睪丸炎、遺精;其他,如腦炎、功用性子宮出血、脊髓炎、腹膜炎、痔瘡出血、糖尿病、軟腭麻木、腰部肌肉損害等。
【復溜穴位配伍】復溜穴配中極穴、陰谷穴緩解治療癃閉;復溜穴配后溪穴、陰郄穴緩解治療盜汗不止。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日常保健】座位屈膝,以拇指指腹點揉復溜穴。點揉的力度要均勻、柔和、浸透,使力氣深達深層部分安排,以有酸痛感為佳。遲早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兩邊復溜穴替換點揉。
【按摩療法】用拇指按揉復溜穴100~200次,治療腿腫。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復溜穴5~20分鐘,可以緩解水腫、腹脹、盜汗。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改善腹脹、水腫。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向下刮拭復溜穴,力度微重,出痧為度,治療腹瀉、淋癥。
【針灸療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