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俞穴
導讀:肓俞穴歸屬足少陰腎經,有緩解治療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便秘、小便淋瀝、月經不調、腰脊痛等作用,肓俞穴的位置:臍中旁開0.5寸,詳見本文圖解肓俞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肓俞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肓俞穴的位置】
【肓俞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
【取穴方法】仰臥位,在腹白線與肚臍水平線的交點處,旁開0.5寸處(半橫指),在腹直肌內側緣,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本穴。
【穴位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肓俞穴】Huāng shū(KI16),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沖脈、足少陽之會。別名:盲俞穴,子戶穴。
【穴位含義】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體表。
(1)“肓俞穴”。“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膏脂之類。“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輸體表,故而得名(何以知本穴物質來自胞宮?其理如下。本穴位居臍旁,而臍則為人體胸腹部體表的重力場中心,本穴外輸的氣血物質必定是來自與之全息對應的體內重力場中心附近臟器。體內的重力場中心為二腎,相鄰的臟器有胞宮和膀胱,但本穴位于沖脈,這就決定了本穴的氣血物質是來自胞宮而非膀胱)。
(2)“盲俞穴”。“盲”,昏暗之意,指穴內外輸的氣血物質為膏脂,混濁不清,有別于腎經經水應有的清也。“俞”,輸也。盲俞穴名意指本穴氣血為胞宮外傳的膏脂之物。理同肓俞名解。子戶名意與盲俞穴同。
(3)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膏脂之物。
【運行規律】散熱冷凝并輸散于腹表各部。
【功能作用】積脂散熱。
【肓俞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便秘、痢疾、膀胱炎、尿道炎、疝氣、小便淋瀝、月經不調、腰脊痛等。
【功效作用】肓俞穴,通便止瀉、理氣止痛。
【肓俞穴位配伍】肓俞穴配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內庭穴緩解治療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澀痛等癥;肓俞穴配天樞穴、大腸俞穴、足三里穴緩解治療便秘、泄瀉、痢疾。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深刺而瀉。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肓俞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便秘、腹痛。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肓俞穴5~20分鐘,每日一次,可改善疝氣、月經不調等疾病。
【刮痧療法】用角刮法從上而下刮拭肓俞穴,每次3分鐘,每天一次,可以治繞臍痛、嘔吐。
【針灸療法】直刺肓俞穴0.8-1.2寸。
【日常保健】
指壓育俞,消除腰腹贅離
腰腹贅肉是由于氣血運行不暢、新陳代謝緩慢引起脂肪堆積于腰腹而形成的。采用指壓肓俞等腹部穴位,可加快胃腸蠕動,幫助排氣、散熱、排便,加速新陳代謝,消除脂肪;而運動可緊實腰腹線條,達到平腹及美化腰腹線條的目的。
采用指壓此穴減肥是通過調整特定區域的經絡,調節五臟及內分泌等達到目的的。
具體方法:用拇指指腹點按肓俞穴約1分鐘,直到感覺酸脹為止,左右手交替進行。
運動+按摩,修煉小蠻腰
每天飯后1~2小時,單腳站立30秒,且在站立時同時將另一腳向后彎曲,使大腿和小腿垂直,且雙手要全程維持平舉姿勢,然后換一條腿再站30秒。
在完成站立后,再平躺在床上,依次取水分、肓俞、天樞及大巨4穴,分別以食指指腹進行按壓直到有酸脹感。
刺激肓俞,接觸肥胖者便秘
肓俞穴具有利氣、調腸、溫中的功用,不僅可加速脂肪燃燒,還可保持腸道暢通,改善便秘。刺激此穴,對伴有便秘的肥胖患者,無疑是最佳選擇。
在操作的過程中,為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在刺激肓俞穴的同時,還應配合一些常規的減肥穴位,如中脘、天樞、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此外配內庭穴、天樞穴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澀痛等癥。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