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谷穴
導讀:陷谷穴歸屬足陽明胃經,有緩解治療腹痛脹滿、腸鳴泄痢、面目浮腫、目赤痛、疝氣、足背腫痛等,陷谷穴的位置: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陷谷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陷谷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陷谷穴的位置】
【陷谷穴的位置】位于人體的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三跖趾關節后方,二、三跖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有第二跖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陷谷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別名陷骨。輸(木)穴。
【穴義】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
(1)陷谷。陷,凹陷之處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沖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沖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和內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天部之氣是橫向傳于沖陽穴,地部經水則下傳內庭穴,本穴有傳輸胃經氣血的功能,故為胃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穴內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的天部之氣向胃經的上部傳輸,其運行方式為橫向移動,表現出風木的運動特征,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風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胃經下行內庭穴,風氣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輸送胃經氣血。
【陷谷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腹痛脹滿、腸鳴泄痢、面目浮腫、目赤痛、疝氣、熱病、足背腫痛等。
【古代記述】顏面浮腫,目赤痛,腸鳴腹痛,腹水,盜汗,足背腫痛,發熱,熱病汗不出,腹大滿,喜噫,咳逆不止,逆不止,瘧少氣,季肋支滿痛。
【近人報道】癔病。
【臨床應用】臨床用于感冒,胸膜炎,胃炎,腸炎,腎炎。下肢癱瘓,足扭傷的治療。有報道取雙側陷谷透涌泉,治療急性結膜炎療效好。
【穴位配伍】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會穴、前頂穴、公孫穴治卒面腫。配列缺,主治面目腫;配內庭、太沖,主治足跗腫。配列缺,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面目癰腫。配內庭、太沖,有清熱消腫,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
【文獻摘要】
(1)《千金方》:熱病,腸鳴而痛,腹大滿,喜噫。
(2)《資生》:主腹大滿,善噫。
(3)《靈樞·本輸》:“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4)《針灸甲乙經》:“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后陷者中,去內庭二寸。”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針刺方法】陷谷穴,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擴散到足背。
【艾灸方法】陷谷穴,艾條灸5-10分鐘,陷谷穴,艾炷灸3-5壯。
【日常保健】
有相當多的孕婦,在妊娠后期會出現下肢浮腫。輕度浮腫一般是每天下午較為明顯,夜里臥床休息后,早晨就消失了,這是正?,F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則稱為妊娠水腫。
對于下肢浮腫的孕婦,可讓其采用平臥或下肢略為抬高的體位,然后從足背開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輕柔,手法以按、壓、推、拿、輕捏交替混合使 用。在按壓推揉的過程中,要以陷谷穴為重點。陷谷穴位于腳背上第二三趾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按壓此穴,對顏面浮腫、水腫、足背腫痛都有很好的療效。
一般來說,對下肢經過10分鐘左右推揉,再對陷谷穴按壓8~10分鐘后,下肢浮腫就會消除了。如果第二天下肢浮腫又發生了,可采用本法繼續治療,直至徹底消除浮腫為止。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